全球化终结与金融压制:黄金和比特币或成避险资产新选择

全球化终结与金融资产清算:非传统资产或成救赎

从二战爆发到特朗普第二次当选总统期间,我们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牛市。这场长达数十年的上涨行情塑造了几代被动投资者,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市场永远向好"。然而,这场盛宴似乎已经走到尽头,许多人即将面临清算。

超级牛市的历史根源

1939年至2024年的这场超级牛市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变革重塑了全球经济格局,美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二战后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二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工业产品,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出口,并掌握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这种经济霸权为之后数十年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美国积极拥抱全球领导者角色,推动联合国成立,并实施"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注入巨额援助。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援助,更是为美国产品创造新市场,同时确立了自身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劳动力市场扩张:女性与少数族裔

二战期间,大约670万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女性劳动参与率在短期内增长近50%。这次大规模动员永久改变了社会对女性就业的看法。

到1950年代,已婚女性大规模就业的趋势更加明显。"婚姻禁令"(禁止已婚女性工作的政策)被废除,兼职工作增加,家务劳动技术革新,以及教育水平提高,都促使女性从临时工转变为经济体系的长期参与者。

少数族裔群体也经历了类似的趋势,逐渐获得更多经济机会。这些劳动力扩张有效提升了美国的生产能力,支撑了数十年的经济增长。

冷战胜利与全球化浪潮

冷战塑造了二战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角色。到1989年,美国已与50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并在全球117个国家驻扎150万军队。这不仅是为了军事安全,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美国的经济影响力。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进入单极世界时代。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胜利,更是全球市场的开放,美国得以主导全球贸易格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企业大举扩展至新兴市场。这并非自然演变,而是长期政策选择的结果。

西方资本主义战胜东方共产主义并非仅靠军事或意识形态优势。西方自由民主体系更具适应性,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1979年的"沃尔克冲击"重塑了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使全球资本市场成为美国在后工业时代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结构性转变共同推动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资产超级牛市。然而,核心问题在于:这些转变都是一次性事件,无法重复。你无法让女性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你无法再次击败苏联。而现在,两党都在推动去全球化,我们正见证这场超长周期增长的最后支撑被抽离。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未来展望

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仍在期待市场能回归历史常态。市场共识是:情况会暂时恶化,然后央行会重新放水,我们就能继续获利...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近一个世纪的牛市建立在一系列无法重复的事件之上,甚至其中的一些因素正在逆转:

  • 女性劳动参与率可能会回落。
  • 少数族裔就业增长放缓。
  • 利率难以再次大幅下降。
  • 全球化进程正在逆转。
  • 无法再次赢得另一场世界大战。

简而言之,过去一个世纪推动股市上涨的所有全球宏观趋势,现在都在逆转。这意味着市场前景可能不容乐观。

经济衰退期

当一个帝国步入衰落,情况往往会变得非常糟糕。以日本为例,如果你在1989年日经225指数的历史高点买入并持有至今,36年过去了,回报率约为-5%。这就是典型的"买入持有,痛苦不已"。我们可能正在重复类似的历史。

更糟糕的是,我们应该做好迎接资本管制和财政压制政策的准备。当传统货币政策失效,政府可能会转向更直接的金融控制手段。

即将到来的资本管制

金融压制指的是让储蓄者获得低于通胀水平的回报,以便银行能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廉价贷款,并减少债务偿还压力。这一策略在政府清算本币债务方面尤为有效。如今,这些策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发达经济体,如美国。

随着美国债务负担突破GDP的120%,通过传统手段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正日益减少。而金融压制的"玩法手册"已经开始被执行或测试,包括:

  • 直接或间接限制政府债务和存款利率
  • 政府控制金融机构,并设立竞争壁垒
  • 高额准备金要求
  • 创造封闭的国内债务市场,迫使机构购买政府债券
  • 资本管制,限制资产跨境流动

这不是理论假设,而是现实案例。自2010年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有超过80%的时间低于通胀率,这实际上是在强行将储蓄者的财富转移到借款人(包括政府)手中。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退休账户:政府的下一个目标

如果政府无法依靠印钞来购买债券、压低利率以避免债务危机,他们可能会盯上退休账户。未来,诸如401(k)等税收优惠账户可能被强制要求配置越来越多的"安全可靠"的政府债券。政府不需要再印钱,只需直接挪用系统中的现有资金。

这正是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的剧本:

  • 冻结资产:政府授权没收特定国家在美国的储备资产,开创了可以随时冻结外汇储备的先例。
  • 加拿大自由车队抗议事件:政府在未经过法院审批的情况下冻结了约280个银行账户。

黄金强征与监控

美国历史上充满了类似的行动:

1933年,罗斯福发布行政令6102,强制要求公民上交黄金,否则面临监禁。最高法院支持了政府的黄金没收权。

911事件后,政府监控能力迅速膨胀。多项法案赋予政府几乎无限制的权力,可以监控公民的通讯、收集电话记录、读书记录、学习资料、购买历史、医疗记录和个人财务信息,而且不需要任何合理怀疑。

问题不是"金融压制会不会到来",而是"它会有多严重"。随着去全球化的经济压力加剧,政府对资本的控制只会变得更加直接和严厉。

黄金与比特币

1970年以来的黄金月线图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劲的K线图之一。

基于排除法,最适合购买的金融资产已经显而易见了--你需要一个与市场无历史相关性、难以被政府没收、且不受西方政府控制的资产。黄金和比特币可能是两个最佳选择,其中比特币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增加了6万亿美元的市值。这是一个明显的牛市信号。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全球黄金储备竞赛

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正在迅速增加黄金储备,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 中国:2025年1月单月增持黄金5吨,连续三个月净买入,总持有量达2,285吨。
  • 俄罗斯:控制2,335.85吨黄金,成为全球第五大黄金储备国。
  • 印度:排名全球第八,持有853.63吨,并持续增持。

这不是随意行为,而是战略布局。在七国集团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后,全球的中央银行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当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可以被一笔勾销冻结时,存放在本国境内的实物黄金变得极具吸引力。

各国政府对黄金最为放心,因为它们已经建立了将黄金用于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体系。金砖国家中央银行的黄金持有量合计占全球中央银行黄金持有量的20%以上。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比特币

这场黄金主导的时代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它的局限性将显现。许多中小国家没有足够的银行体系和海军来管理黄金的全球物流,这些国家可能成为最早采用比特币替代黄金的群体。

  • 萨尔瓦多:2021年成为第一个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到2025年,其比特币储备已增长至超过5.5亿美元。
  • 不丹:利用水力发电挖矿,比特币储备已超过10亿美元,占该国GDP的三分之一。

随着世界变得更加混乱,各国不太可能将黄金托管给盟友。被没收的风险太大,委内瑞拉从英格兰银行收回黄金的失败尝试就是明证。对于较小的国家来说,比特币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替代方案--它无需实体金库即可存储,无需船只即可转移,也无需军队即可保护。

这一过渡时期将推动我们进入比特币采用的下一个阶段,但需要保持耐心。世界不会一夜之间改变,货币体系也是如此。到2025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转变的开端,一些国家的比特币采用率不断增长,因为民众寻求保护以抵御通货膨胀和金融不稳定。

前进的道路很明确:首先是黄金,然后是比特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在日益数字化和碎片化的世界中实物黄金的局限性,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提议变得更加引人注目。问题不在于这种转变是否会发生,而在于何时发生--以及哪些国家将引领潮流。

比特币价格可能会达到100万美元,但在此之前,我们可能需要经历一场严峻的熊市。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和长期视角。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BTC0.46%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StableGeniusDegenvip
· 6小时前
历史总有一轮轮啊 牌桌永远不缺韭菜
回复0
GateUser-aa7df71evip
· 6小时前
币圈泰斗必涨无疑
回复0
GateUser-40edb63bvip
· 6小时前
跟我大比特币混就对了
回复0
SigmaBrainvip
· 6小时前
期待崩盘早点到
回复0
Gas_Wastervip
· 6小时前
熊了熊了 格局完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