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 WEB3 Mint To Be。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EthStorage 的周博士,还有我们的研究员 Lawrence。我们来谈一个加密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蓝筹标的——以太坊。
Alex: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EthStorage 的周博士,还有我们的研究员 Lawrence。我们来谈一个加密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蓝筹标的——以太坊。我们知道以太坊在这轮周期的整体表现一直是不太好的,它的汇率一直跑输 BTC,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也比不上它的竞争对手 Solana。不过以太坊近期有很多令人瞩目的变化,比方说 Vitalik 在 Layer1 的扩容上变得很坚决,然后也有在进行重组架构,进行了裁员,整体呈现出来一种比较务实的做事态度。现在是不是以太坊重振价格的一个拐点时刻呢?今天在我们开始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请两位嘉宾跟我们的听众朋友介绍一下自己。周博士先来。
Zhou Qi:大家好,我是 EthStorage 的创始人 Zhou Qi。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对以太坊的一些见解,包括我们最近在以太坊上的一些工作。我们其实在 17、18 年的时候就非常深入地去研究整个以太坊的技术,包括以太坊的扩容路线图,从之前的 Layer2 到现在的 Layer1,包括参与了以太坊很多的研究工作,也拿到了非常多以太坊的支持,包括在 DA 上面的一些研究,以及与 OP Stack 做的一些相关研究,也拿了很多 grants。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分享一下我们在这里面的一些相对独特的见解。
Lawrence:大家好,我是 Mint Ventures 的 Lawrence,很高兴今天能跟周博士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Alex:那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在讨论今天以太坊值得期待的看多理由之前,我们可以先来梳理一下目前以太坊面临的问题。在二位看来,以太坊在本轮周期大幅跑输 BTC,也跑输了 Solana 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能有哪些?要不这个问题先请周博来分享一下。
Qi Zhou:我觉得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整个以太坊的路线图,尤其是以 Layer2 为核心的路线图,其实大家发现跟以太坊的核心价值并不是那么一致。这个其实也是我在上个月 East Asia 的时候见到 Vitalik 时和他讨论的问题,这也是他的一个想法。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在去年的时候,在 EIP 4844 上线之前,以太坊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通缩的状态。但是当 4844 升级上线后,使得 L2 提交数据给以太坊的手续费大幅下降,同时也导致很多 L2 上的价值并没有反映在以太坊本身。比如很多 L2 项目,如某交易平台和某DEX,虽然收到了很多用户手续费,但这些手续费并没有反哺以太坊的价值本身。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激励不兼容的问题。第二方面,从以太坊本身来说,因为它在上一轮周期的表现非常好,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它的判断,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比如说工程进展方面变得相对缓慢。那个时候以太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者,无论是比特币还是某交易平台。而在这一波中,很多人抱怨以太坊变化太慢,路线图规划很久,但没有实际工程上的落地成果。每一次升级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实现相应功能。与某交易平台一些激进的工程推进相比,以太坊一直是偏向研究,在工程方面不是特别优先的模式。这种方式对以太坊整体发展和升级路线图造成了很大的滞后。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亲身经历,比如前几年我们为以太坊做了很多 EIP,包括 EthStorage 本身,这些等一下我们可以再展开讲一讲。总结来说,主要是这两方面。
Lawrence:刚刚周博讲的这两个也是我想提的两点。另外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一轮周期而言,总体来讲链上的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是新的创新都是比较少的。链上业务的丰富程度和活跃度比起 21 年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甚至总体如果我们刨除掉 Meme 交易之外,链上业务的活跃度和丰富程度可能都是略有下降的。相反 BTC 这边的基本面是大幅度提升的。所以此消彼长之下,其实所有的公链的总体表现都不好。即便是表现比较好的某交易平台,相比 BTC 的汇率也距离 21 年的高点还差至少 50%,就这一轮的高点比上一轮还差 50%。这个我觉得也是所有 Layer1 在本轮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另外两点就是刚刚周博士提到的。一个可以说是最近两三年之内以太坊的战略性问题,就是这个 Layer2 的战略。我觉得比较坦率地说,基本上已经可以判断为失败了。还有一点,我总结下来可能是以太坊长期存在的一个结构性问题,还不是中短期的战略问题。这一点我最近看了很多人的批评,尤其是一位叫 Max Resnick 的批评,我觉得非常典型。这位 Max 其实之前一直是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在 24 年年底转投某交易平台,去了 Anza,也就是某平台 Labs 拆分出来做研发的那个团队。他过去其实一直在以太坊基金会的时候就不支持 Rollup 的策略,而是支持扩展 Layer1。他有一些对以太坊非常尖锐的批评,比如说他认为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确切地讲就是 Vitalik,他们的专长是在对区块链和密码学的研究上,反而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样的话就使得以太坊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于如何提升区块链性能这个问题的判断和研究上出现了很多在他看来可能是很基础的、事实性的一些偏差,包括方向上的偏差。比如说,以太坊基金会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以太坊的性能提升瓶颈是在执行层。但按照他的说法,目前来看性能提升的瓶颈明显是在共识层。而且他也提到,Vitalik 或者说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太多地追求长期、追求目前看起来相对虚无缥缈的方向,而不去关注当前的用户。比如说 Vitalik 本人就一直在他的博客上谈论隐私应用和社交应用,但对 DeFi 谈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以太坊主网上存在并被最多人使用的一直是 DeFi。这个问题在去年大概 7、8 月份的时候还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Vitalik 和以太坊上几个头部的 DeFi 项目就在谈这个事情。包括因为这些原因所引发的,刚刚周博也提到的,以太坊的研发效率其实是相当低的。一方面,它的研究团队和开发团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脱节,研究团队研究的东西和开发团队开发的东西之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它的研发进度确实非常慢,基本上一年只有一个大的升级。像转 POS 这件事情,其实 Vitalik 可能在 15、16 年就开始提了,但直到 23 年的上海升级才算正式把这件事情大体上 close 掉。过去从 21 年之后,大家能叫得上来的升级其实是不多的:22 年的 Merge、23 年的上海升级,然后去年的坎昆升级,以及刚刚过去的 Pectra 升级。总体而言,开发进度非常慢,导致它的纠错成本变得非常高,尤其是时间成本。比如说刚刚提到的 Layer2 战略问题,在以太坊这个案例里是:2020 年 Vitalik 提出要以 Rollup 为中心,实际上到 2022 年相关的东西才落地,到现在 2025 年大家才发现不行了,要改。这中间时间的浪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相比像某交易平台和一些新的 Layer1,比如某平台,他们的研发进度之间的差距已经接近一个数量级的效率差距了。也就是说,以太坊可能要花其他公链 10 倍的时间来做一个决策并把这个东西推进上线。当然我觉得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以太坊是比特币之后第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链,它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包括之前很多监管因素的考虑,然后它一直对去中心化相对而言有着极致的坚持。不过从结果来看,我觉得刚刚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以太坊基金会或者说以太坊核心层,也就是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的一个长期结构性问题。我大概感觉主要就是这三点。
Alex:OK,我这边可能还想再补充一点。刚刚其实 Lawrence 也谈到,以太坊基金会顶层的观念对于去中心化的坚持是非常执着的。直到上一个周期,大家都还认为这是区块链正统性的其中一个要素。但是这一轮还是发生了蛮多的变化。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美国主政的政府班子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轮的美国政府对加密非常亲和,监管也非常松。这个结果导致至少在这一轮执政周期当中,对加密项目的围剿、对抗审查这件事情变得没有那么迫切了。以太坊对去中心化的高度执着,在这轮政府周期中显得其必要性下降了。反而像某交易平台、某平台这些,可能它们的去中心化程度并不高,但效率和性能非常好,反而成为一种优势。而且从长期来看,我感觉即便下一届政府换届变成民主党,民主党也会认识到美国这边加密投资者的票仓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相信他们在任期内也不会像上一轮那位某某时候对加密项目进行那么残酷的围剿。所以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整体来看也在随着行业变化而逐渐下降。我们看这一轮其实冒出来的很多项目,比如 Ethena,包括现在很多投资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叙事 RWA,其实都是 CeFi 与 DeFi 结合的产物,这是大势所趋。这个叙事的重要性下降,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太坊的共识。这也是这一轮它在叙事上不如某交易平台更好的原因之一。
Alex:我们来谈下一个问题。刚刚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以太坊的问题,包括它的工程能力、发展方向的一些认识、纠错的速度比较慢等等。那么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在以太坊的领导者、社区和开发者之间,对于这些问题的共识是哪些?非共识又是哪些?我表达得再简单一点,哪些问题是从以太坊的核心管理层到社区和开发者都共同认为是问题的?哪一些又是存在分歧的?比方说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障碍,但以太坊目前的态度是觉得这不是问题,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特点。关于这一点,两位是怎么看的?我们还是先请周博士来讲一下。
QiZhou:这一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以太坊对去中心化的定义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可以这么说,几年前的以太坊还是抱有一种非常理想化、甚至有点像宗教
18195 热度
36685 热度
20354 热度
5505 热度
173644 热度
以太坊拐点将至?Layer1扩容、重组架构引发价格重振预期
以太坊重振价格的拐点时刻?
大家好,欢迎来到 WEB3 Mint To Be。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EthStorage 的周博士,还有我们的研究员 Lawrence。我们来谈一个加密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蓝筹标的——以太坊。
Alex: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EthStorage 的周博士,还有我们的研究员 Lawrence。我们来谈一个加密投资者都非常关心的蓝筹标的——以太坊。我们知道以太坊在这轮周期的整体表现一直是不太好的,它的汇率一直跑输 BTC,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也比不上它的竞争对手 Solana。不过以太坊近期有很多令人瞩目的变化,比方说 Vitalik 在 Layer1 的扩容上变得很坚决,然后也有在进行重组架构,进行了裁员,整体呈现出来一种比较务实的做事态度。现在是不是以太坊重振价格的一个拐点时刻呢?今天在我们开始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请两位嘉宾跟我们的听众朋友介绍一下自己。周博士先来。
Zhou Qi:大家好,我是 EthStorage 的创始人 Zhou Qi。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对以太坊的一些见解,包括我们最近在以太坊上的一些工作。我们其实在 17、18 年的时候就非常深入地去研究整个以太坊的技术,包括以太坊的扩容路线图,从之前的 Layer2 到现在的 Layer1,包括参与了以太坊很多的研究工作,也拿到了非常多以太坊的支持,包括在 DA 上面的一些研究,以及与 OP Stack 做的一些相关研究,也拿了很多 grants。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分享一下我们在这里面的一些相对独特的见解。
Lawrence:大家好,我是 Mint Ventures 的 Lawrence,很高兴今天能跟周博士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本轮以太坊跑输 BTC 和 SOL 的原因
Alex:那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在讨论今天以太坊值得期待的看多理由之前,我们可以先来梳理一下目前以太坊面临的问题。在二位看来,以太坊在本轮周期大幅跑输 BTC,也跑输了 Solana 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能有哪些?要不这个问题先请周博来分享一下。
Qi Zhou:我觉得有几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整个以太坊的路线图,尤其是以 Layer2 为核心的路线图,其实大家发现跟以太坊的核心价值并不是那么一致。这个其实也是我在上个月 East Asia 的时候见到 Vitalik 时和他讨论的问题,这也是他的一个想法。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在去年的时候,在 EIP 4844 上线之前,以太坊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通缩的状态。但是当 4844 升级上线后,使得 L2 提交数据给以太坊的手续费大幅下降,同时也导致很多 L2 上的价值并没有反映在以太坊本身。比如很多 L2 项目,如某交易平台和某DEX,虽然收到了很多用户手续费,但这些手续费并没有反哺以太坊的价值本身。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激励不兼容的问题。第二方面,从以太坊本身来说,因为它在上一轮周期的表现非常好,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它的判断,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比如说工程进展方面变得相对缓慢。那个时候以太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者,无论是比特币还是某交易平台。而在这一波中,很多人抱怨以太坊变化太慢,路线图规划很久,但没有实际工程上的落地成果。每一次升级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实现相应功能。与某交易平台一些激进的工程推进相比,以太坊一直是偏向研究,在工程方面不是特别优先的模式。这种方式对以太坊整体发展和升级路线图造成了很大的滞后。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亲身经历,比如前几年我们为以太坊做了很多 EIP,包括 EthStorage 本身,这些等一下我们可以再展开讲一讲。总结来说,主要是这两方面。
Lawrence:刚刚周博讲的这两个也是我想提的两点。另外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一轮周期而言,总体来讲链上的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是新的创新都是比较少的。链上业务的丰富程度和活跃度比起 21 年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甚至总体如果我们刨除掉 Meme 交易之外,链上业务的活跃度和丰富程度可能都是略有下降的。相反 BTC 这边的基本面是大幅度提升的。所以此消彼长之下,其实所有的公链的总体表现都不好。即便是表现比较好的某交易平台,相比 BTC 的汇率也距离 21 年的高点还差至少 50%,就这一轮的高点比上一轮还差 50%。这个我觉得也是所有 Layer1 在本轮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另外两点就是刚刚周博士提到的。一个可以说是最近两三年之内以太坊的战略性问题,就是这个 Layer2 的战略。我觉得比较坦率地说,基本上已经可以判断为失败了。还有一点,我总结下来可能是以太坊长期存在的一个结构性问题,还不是中短期的战略问题。这一点我最近看了很多人的批评,尤其是一位叫 Max Resnick 的批评,我觉得非常典型。这位 Max 其实之前一直是以太坊基金会的研究员,在 24 年年底转投某交易平台,去了 Anza,也就是某平台 Labs 拆分出来做研发的那个团队。他过去其实一直在以太坊基金会的时候就不支持 Rollup 的策略,而是支持扩展 Layer1。他有一些对以太坊非常尖锐的批评,比如说他认为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确切地讲就是 Vitalik,他们的专长是在对区块链和密码学的研究上,反而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样的话就使得以太坊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于如何提升区块链性能这个问题的判断和研究上出现了很多在他看来可能是很基础的、事实性的一些偏差,包括方向上的偏差。比如说,以太坊基金会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以太坊的性能提升瓶颈是在执行层。但按照他的说法,目前来看性能提升的瓶颈明显是在共识层。而且他也提到,Vitalik 或者说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太多地追求长期、追求目前看起来相对虚无缥缈的方向,而不去关注当前的用户。比如说 Vitalik 本人就一直在他的博客上谈论隐私应用和社交应用,但对 DeFi 谈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以太坊主网上存在并被最多人使用的一直是 DeFi。这个问题在去年大概 7、8 月份的时候还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Vitalik 和以太坊上几个头部的 DeFi 项目就在谈这个事情。包括因为这些原因所引发的,刚刚周博也提到的,以太坊的研发效率其实是相当低的。一方面,它的研究团队和开发团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脱节,研究团队研究的东西和开发团队开发的东西之间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它的研发进度确实非常慢,基本上一年只有一个大的升级。像转 POS 这件事情,其实 Vitalik 可能在 15、16 年就开始提了,但直到 23 年的上海升级才算正式把这件事情大体上 close 掉。过去从 21 年之后,大家能叫得上来的升级其实是不多的:22 年的 Merge、23 年的上海升级,然后去年的坎昆升级,以及刚刚过去的 Pectra 升级。总体而言,开发进度非常慢,导致它的纠错成本变得非常高,尤其是时间成本。比如说刚刚提到的 Layer2 战略问题,在以太坊这个案例里是:2020 年 Vitalik 提出要以 Rollup 为中心,实际上到 2022 年相关的东西才落地,到现在 2025 年大家才发现不行了,要改。这中间时间的浪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相比像某交易平台和一些新的 Layer1,比如某平台,他们的研发进度之间的差距已经接近一个数量级的效率差距了。也就是说,以太坊可能要花其他公链 10 倍的时间来做一个决策并把这个东西推进上线。当然我觉得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以太坊是比特币之后第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链,它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包括之前很多监管因素的考虑,然后它一直对去中心化相对而言有着极致的坚持。不过从结果来看,我觉得刚刚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以太坊基金会或者说以太坊核心层,也就是制定以太坊路线图的人的一个长期结构性问题。我大概感觉主要就是这三点。
Alex:OK,我这边可能还想再补充一点。刚刚其实 Lawrence 也谈到,以太坊基金会顶层的观念对于去中心化的坚持是非常执着的。直到上一个周期,大家都还认为这是区块链正统性的其中一个要素。但是这一轮还是发生了蛮多的变化。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美国主政的政府班子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轮的美国政府对加密非常亲和,监管也非常松。这个结果导致至少在这一轮执政周期当中,对加密项目的围剿、对抗审查这件事情变得没有那么迫切了。以太坊对去中心化的高度执着,在这轮政府周期中显得其必要性下降了。反而像某交易平台、某平台这些,可能它们的去中心化程度并不高,但效率和性能非常好,反而成为一种优势。而且从长期来看,我感觉即便下一届政府换届变成民主党,民主党也会认识到美国这边加密投资者的票仓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相信他们在任期内也不会像上一轮那位某某时候对加密项目进行那么残酷的围剿。所以去中心化的必要性整体来看也在随着行业变化而逐渐下降。我们看这一轮其实冒出来的很多项目,比如 Ethena,包括现在很多投资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叙事 RWA,其实都是 CeFi 与 DeFi 结合的产物,这是大势所趋。这个叙事的重要性下降,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太坊的共识。这也是这一轮它在叙事上不如某交易平台更好的原因之一。
关于以太坊问题的共识和非共识
Alex:我们来谈下一个问题。刚刚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以太坊的问题,包括它的工程能力、发展方向的一些认识、纠错的速度比较慢等等。那么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在以太坊的领导者、社区和开发者之间,对于这些问题的共识是哪些?非共识又是哪些?我表达得再简单一点,哪些问题是从以太坊的核心管理层到社区和开发者都共同认为是问题的?哪一些又是存在分歧的?比方说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障碍,但以太坊目前的态度是觉得这不是问题,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特点。关于这一点,两位是怎么看的?我们还是先请周博士来讲一下。
QiZhou:这一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以太坊对去中心化的定义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可以这么说,几年前的以太坊还是抱有一种非常理想化、甚至有点像宗教